妊娠母猪的管理策略

发布单位:天津瑞孚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查看次数:6489

时间:2019-11-15


妊娠母猪的科学管理是每头母猪每年最大化产仔数和提高母猪生产寿命的关键所在,猪场运作最有效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母猪群体。
本文通过对母猪妊娠阶段的体况评估、营养调控、环境控制、免疫、转群细节、减少应激等方面作出阐述,以期能给从事养猪行业的人士带来启发。

养猪业的主要目标是在不影响动物福利或环境问题的前提下获得高质量的猪产品,实现更高效的养猪生产并实现经济回报最大化。这些只能通过完整高效的生产环节来实现,包括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仔猪、保育猪、生长肥育猪及屠宰加工,其中母猪和仔猪只占总成本的15%~17%,因此生产商对此环节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考虑到母猪从第1胎到第5胎的产仔数和初生仔猪重量会一直增加,而且断奶仔猪数也会逐步增加,因此管理好母猪,特别是妊娠期间的母猪对于猪场运营非常关键。

1 妊娠阶段的体况评估妊娠阶段的体况评估非常关键,对于经产母猪,可以根据体况情况及时进行营养策略的调整,而对于后备母猪,第1胎的体况会直接影响将来的繁殖能力。

体况评估除了是对母猪健康、繁殖力的监控与调节,也可以作为动物福利的参考因素。评估的方法很多,包括视觉、触诊、称重、测腹围及背膘仪测量,其中视觉主要是通过1~5的评分进行评估,3分为最佳体况,但考虑到遗传上的差异性,如果是在有多个品种或品系的猪场进行视觉评估很容易引起误差,另外不同的评估方法得出的结果也会有差异,因此建议在评估身体状况时使用这些方法的组合。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选择每两个星期评估1次,考虑到实际生产条件,也可分别在配种前、妊娠第30天、妊娠第70天和分娩前4个时间点进行。

配种前的体况评估有助于确定每头母猪在妊娠期间的饲喂曲线,如配种时背膘厚少于10mm的母猪不适宜配种。在上一个哺乳期间损失较多背膘的母猪会消耗更多的饲料。建议在配种后的前4~5周内恢复良好的体况。但如果是首胎猪就不能随意饲喂,研究表明,妊娠第一阶段体重增加过多会提高首胎母猪流产的风险,建议每天饲喂首胎母猪2.2kg饲料及经产母猪2.4kg饲料。妊娠第70天的体况评估将指示母猪的喂养曲线是否需要调整,而分娩前的体况评估将有助于评估妊娠期间母猪的喂养策略是否合理。妊娠107d的背膘厚大于20mm的繁殖成绩比背膘厚小于20mm的繁殖成绩要好。另外,由于母猪哺乳阶段相较妊娠阶段会掉膘3~4mm,以至于断奶时背膘常常小于13mm,因此建议分娩时的背膘厚为19mm。妊娠结束时保持足够的背膘对于确保母猪的繁殖性能也很重要,建议背膘厚为16~19mm。妊娠结束时过瘦(12~15mm背膘厚)对乳腺发育是不利的,而中等体况(17~19mm)对身体和繁殖成绩没有负面影响,肥胖(21~26mm)则容易导致母猪难产和弱仔增加。妊娠末期背膘值低导致产死仔猪的比例增加,实验数据表明,妊娠结束时,第1胎和第2胎的母猪背膘厚高于17.1mm可显著降低产死仔猪数量。因此过高或过低的背膘厚对母猪的繁殖成绩都有不利影响,为了实现更高的繁殖成绩应在整个繁殖周期保持适度的背膘厚。

猪场要根据猪只体况划分母猪群,重点关注瘦弱母猪,确保分群母猪的体况标准,不要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过瘦或过胖都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和使用寿命,建议猪场使用可以单独个体监控的设备。

2 妊娠期间的营养需求在满足妊娠母猪不断变化的能量和营养需求方面,分胎次、分阶段或精确喂养方法比较成功。优化妊娠母猪的营养对于确保母猪的健康、福利和长期生产力至关重要。整个妊娠期间的饲喂曲线包括3个主要阶段:(1)早期阶段(0~30d),影响胚胎植入和存活率;(2)中期阶段(30~75d),影响初产母猪的身体生长和经产母猪哺乳期间体脂储备损失的恢复;(3)后期阶段(75~114d),影响胎儿发育和母体生长。妊娠早期、中期和后期维持身体所需的能量是正常所需能量的125%、150%和187.5%,这样有利于维持初产母猪的最佳身体状况和提高仔猪初生重及保障母猪的乳脂和蛋白质输出。

母猪妊娠的第1个月已经确定了产仔数,体内储备也已在恢复的过程,饲喂水平应重新调整使母猪体况评分达到3分。如果第1阶段正确饲喂,母猪在第2阶段可以保持合适的体况。第1阶段体况评分3分的母猪在第2阶段应每天饲喂1.8~2kg饲料,体况评分2分的则饲喂2.7kg饲料。妊娠第75~85天是母猪乳腺生长最关键的时期,原始分泌细胞开始快速增殖,此时过量的能量摄入将会减少分泌细胞的数量和最终的泌乳量,在此期间应避免高能量水平的饲料。妊娠第85~114天,胎儿体重急剧增加,同时母猪的营养需求也需要增加,这个阶段的饲料量建议是2.4~2.7kg。

控制饲料摄入以最大化提高哺乳期的采食量和产奶量,过度饲喂会降低哺乳期间母猪的采食量和泌乳水平,研究表明妊娠阶段每增加500g的饲料摄入会导致哺乳期间减少280g的饲料摄入。不过也有养殖户将妊娠期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0~84d)和后期阶段(85~114d)。考虑到妊娠后期对于能量、氨基酸的需求增加,同样也需要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根据不同胎次进行饲料配方的调整。NRC(2012)建议将妊娠期分为0~90d和90~114d两个阶段,并可根据平均预估母猪体重的增加进行调整,较为简单的方式是早期使用常规料,后期增加赖氨酸和其他营养物质,具体实施方案可根据农场的实际管理条件进行调整。

2.1 添加氨基酸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和乳腺发育的速度以指数方式增加,特定的氨基酸化合物添加到母猪的妊娠后期可以对仔猪的初生体重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显示,妊娠期间,膳食赖氨酸从0.65%提高到0.75%会增加母猪体重和背膘厚,并且对仔猪平均初生体重有积极影响。Kim指出胎儿在妊娠早期需要约0.27g/d SID Lys,而妊娠后期需要4.0g/d SID Lys。不同胎次的母猪对赖氨酸的需求不一样,第4胎次比第1胎次要高出约25%。

2.2 添加脂肪酸母猪从身体组织中调动足够的能量以满足胎儿的营养需求。膳食脂肪是用于母猪晚期妊娠和哺乳期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来源,脂肪酸对母猪的健康和仔猪的生存力非常有益。脂肪酸具有体温调节特性,并且还可以在需要时储存能量供身体使用。从妊娠第63天到哺乳期结束时,饲料中添加10%亚麻籽可增加母猪乳腺实质蛋白质含量。试验数据表明妊娠期补充脂肪可改善初乳成分和分娩时催乳素的血浆浓度,并且与新生儿肠道环境改变和先天性免疫力相关。另外添加到仔猪日粮中的脂肪类型也会影响仔猪断奶体重,试验测试了3种类型的脂肪,包括玉米油、猪油或牛脂。

饲喂玉米油的仔猪比饲喂猪油或牛油的仔猪具有更高的脂肪吸收率,虽然仔猪吸收脂肪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玉米油会达到更高的消化率及脂肪和干物质的吸收,特别是在仔猪最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其他健康问题的早期生活中,这也是有益的。

2.3 添加矿物质繁殖母猪通常缺乏矿物质,特别是当机体组织储备耗尽时,因此母猪日粮中使用的矿物质水平和类型不仅对母猪的健康和利用年限很重要,而且对确保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的健康分娩也很重要。如铬可以产生胰岛素,胰岛素会影响孕酮的产生及影响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这两种激素都是调节排卵所必需的,对繁殖能力和产仔数有直接影响。孕酮生产需要锰,而激素发生作用需要铁和铬,这些都会影响妊娠期间的胚胎存活。试验表明,初产母猪妊娠期间和哺乳期添加乳铁蛋白质有利于提高母猪健康度、产活仔数量、仔猪初生体重、母猪泌乳量等。

矿物质有机形式相较无机形式更容易被肠道吸收并储存在组织中。具有较高铁元素的母猪能产生更有活力的仔猪,在母猪日粮中使用螯合铁产品进行的喂养试验表明,断奶时仔猪体重可增加10%。为母猪提供无机与有机矿物质达到NRC(1998)推荐的水平可分别使窝产仔数增加0.4和1.5头。试验结果表明,喂养这种综合矿物质产品可使产仔率提高1.8%,每头母猪一生的产量可增加0.3窝,非生产期缩短了近9d,母猪淘汰量下降了2%。重新评估母猪的矿物质需求并用螯合的有机形式代替无机形式可以增加仔猪成活的数量,增加每窝产仔猪的数量和断奶窝重,这些都有助于动物健康和福利及提升农场的盈利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胎次的母猪对矿物质的需求也不一样。研究调查,与第1胎相比,体重为240kg的2胎以上母猪所需铁、锌和铜的水平增加16%,锰增加14%。

2.4 提高能量水平妊娠母猪的能量需求取决于母体维持功能,胎儿的生长和母体能量储存的变化(即蛋白质和脂肪沉积)。妊娠母猪首先满足对维持自身(如体温调节)的能量需求,其次是胎儿的生长,最后是母体蛋白质增加。通常使用胎次、母猪体重、(预期)产仔数、(预期)仔猪初生体重和环境条件作为模型参数来估计妊娠母猪的能量需求。任何额外的能量摄入都是用于母体脂肪沉积的,并且在能量摄入不足的情况下,母猪将动员自身的脂肪储备以满足维持身体和胎儿生长的要求(NRC,2012)。妊娠期间能量增加伴随着体重增加,研究显示,妊娠期间饲喂能量可以在哺乳期和断奶期分别获得19mm和14.64mm的背膘厚。能量摄入可以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母猪血清尿素氮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及乳脂和蛋白质含量。在妊娠早期、中期和晚期提供125%、150%和187.5%的能量有利于母猪在分娩和断奶时保持最佳体重和背膘厚,提高新生仔猪的总窝重和缩短分娩时间,哺乳期间体重流失,减轻较少的同时改善初乳和常乳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确保断奶仔猪体重较高。

2.5 不同胎次母猪的营养调控第1胎母猪的能量需求在妊娠第114天比第1天增加了约45%,赖氨酸需求在同一时间段内增加了近200%。研究显示,在妊娠第104天和第115天,能量和赖氨酸需求分别增加60%和149%。不同胎次的母猪之间也存在差异。对于第4胎以上母猪的赖氨酸需求比第1胎的母猪低约36%。

因此,当给所有妊娠母猪喂食单一饲料时,无论胎次如何,我们可能供应妊娠早期的母猪过多的营养,并且可能导致妊娠晚期的母猪营养供应不足。不同胎次要求母猪的分娩体重也不一样,随着胎次的增加,母猪分娩前的体重也建议增加,首胎控制在150~160kg,第2~6胎控制在210~220kg。

3 妊娠阶段的B超检测B超检测是快速和准确检测母猪是否妊娠及妊娠情况的高效措施,可以极大降低猪场非生产天数,从而较大提高猪场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判断母猪妊娠早期是否妊娠主要是检测子宫组织中的孕囊,检测时使用足够的润滑剂,以确保探头直接接触到母猪的皮肤,探头放在后腹部,指向母猪子宫体位置而不是膀胱,其中25~50d是检测的最佳时间段,25d以后可以看到胎儿的超声反射,即从扇形显示区内可看到“黑洞”出现。考虑到妊娠早期胚胎比较小,人员操作生疏,存在漏检的可能,对于不确定的母猪需在第2天或第3天再次于膀胱两侧的范围大面积仔细检测,可先找到膀胱暗区,再慢慢扩大寻找范围。妊娠中后期,胎儿骨骼和器官发育可通过脊椎骨与心脏跳动进行检测。另外需注意可能会让人忽视的问题——生物安全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在猪场使用的超声设备含有几种细菌(包括潜在的致病性链球菌)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因此超声设备成为疾病传播的风险,建议每次使用前后清洁和消毒设备,并减少农场之间的交叉使用,如果条件不允许,应进行充分的清洁消毒措施,包括设备停机。

4 减少应激和群养模式配种5d后,受精卵开始进入植入期持续3~4周,此期间是受精卵形成胎盘的时候,会对产仔数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妊娠前期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包括人员走动、噪音、环境影响、暴力操作、空腹、饲料霉菌毒素等。每天至少对所有猪检查1次,观察是否有任何疾病迹象,包括采食、饮水、温度、被毛、行走、躺姿、外伤、粪便、呼吸频率、行为表现等。不应在母猪配种后的前4周内转群,并且对所有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在配种后的4~6周进行妊娠检测。由于环境会对饲料消耗产生很大影响,为了在分娩时达到最佳体重,必须在分娩前的4周内集中喂养。群饲可能会导致母猪对饲料的竞争。背膘薄的母猪妊娠期间的前1/3时间在群饲的环境下有极高的妊娠失败风险,但这些可以通过管理、料槽设计、饲喂策略和栏舍布局避免潜在的风险。另外试验证明,群养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对母猪的应激,同时对皮质醇分泌和免疫状态有着正面影响,特别是在妊娠阶段的最后5个星期进行群饲可以显著提高繁殖成绩和改善母猪健康度。

5 环境控制环境条件对妊娠母猪的身体状况起到直接的影响。环境监控包括卫生情况的监控和舍内环境的监控,如料槽、栏舍、饮水的卫生,包括是否有剩料、霉菌、猪粪等,尽量做到每天清洗料槽,饲料或原料保存要合理,其中环境中的霉菌毒素可以给猪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妊娠母猪不孕、流产、死胎、弱仔等,因此需做好霉菌毒素的监控和清除,舍内温度控制在18~27℃,湿度控制在50%~85%,氨气浓度控制在5mg/L,气体中有害微生物数量少于6万个/m3,通风情况良好(夏天横向通风,冬季垂直通风,其他季节联合通风,也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减少热应激发生。冬季防寒保暖,降低疾病暴发风险。其中饮水是养殖户经常忽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妊娠母猪能否及时喝上水,喝水是否通畅,水是否干净,饮水器类型及水的pH等对母猪的影响很大,建议每周进行水样细菌含量检测。
6 免疫后备猪和妊娠猪的免疫计划是否完善对于猪场整个生产系统非常关键。免疫前核对疫苗品类,保存温度是否正确,注射用具及猪只注射部位是否清洁消毒,另外免疫前两天需要添加抗应激药物。免疫时间尽量选择凉爽的时间段进行,减少应激发生概率或程度;注射时操作规范,包括操作方式和注射剂量;注射后需及时填写档案卡,并将免疫工具、剩余疫苗、疫苗瓶、针头等及时处理,后期注意观察免疫母猪身体情况。普免前需对妊娠前、中、后期的母猪按胎次均匀抽检,另外还需对妊娠母猪进行驱虫,特别是寄生虫感染严重的猪场。
7 转群转群是养殖户比较容易忽略但却能导致直接影响的环节。混群前准备好彻底消毒的空栏舍,猪刚混群时看管其一段时间以防打斗情况的发生。确认猪群安置地方是否合理,根据妊娠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栏,转群之前需对妊娠母猪进行清洗消毒。赶猪不能采取暴力行为,以免造成母猪流产,建议每次赶2~3头母猪,与产房交接时需对妊娠母猪详细情况进行反馈记录。实践证明,刚转群的母猪可以在饮水或饲料里添加维生素C降低应激程度。
母猪妊娠期间的科学管理对于猪场运营来说极其重要,除了以上提到的7个关键点,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妊娠管理带来影响,比如胎龄结构、母猪运动、母猪保健等,但不管从哪方面着手,注重细节管理是关键所在。 

妊娠母猪的能量需求取决于母体维持功能,胎儿的生长和母体能量储存的变化。妊娠母猪首先满足对维持自身的能量需求,其次是胎儿的生长,最后是母体蛋白质增加。


【转载自】:预混料家园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